“第二届李子平绘本创作奖”决审评委总评/林雪美
“第二届李子平绘本创作奖”决审评委总评/林雪美(素人家长代表)
当六份入围决赛的绘本作品寄到家里时,手中接过的包裹是沉甸甸的,肩上的责任也是。
我以“素人家长”的身份成为决审评委,在阅读作品时,心里一直有一股声音:孩子会喜欢吗?这本绘本适合几岁的孩子?家里有这一类题材的绘本了吗?如果我只有很少的预算,会先购买哪一本绘本?
首先恭喜《小年兽》和《无聊的下午遇见了一个普通纸箱》入围了决赛。
在故事上,《小年兽》的作者将中华传统故事《年》结合马来西亚常见的环保议题(砍伐森林)、保护濒临绝种的动物(马来亚虎和马来貘),野心非常大。然后加入善心的小女孩,帮助受伤的小年兽。小年兽对本地小孩来说都不陌生,幼儿园或小学,老师总会在农历新年前讲《年》的故事,所以作者要在“传统”的基础上发挥创新,原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故事的时间点安排在农历新年之前,可见作者在构思时非常用心。小年兽离开家长,展开一场探险之旅——“吃人类”。这一点很容易引起小读者的好奇心,想要看到故事最后的结局。途中遇到了马来亚虎、马来貘和砍伐树木的工人,这个安排有一点特意,不那么自然,是小小的瑕疵。作者眼高手低,有少许无法忽略的问题,比如“创可贴”,这个在本地不是通用语。“吃人类”如果改成“吃人”,在阅读时会不会更顺畅?绘本中的小女孩除了善心,还有无所畏惧以及好客的特质,讨人喜欢。在绘图上,如果小年兽不是蓝色、不是那么熟口熟眼,可能整体评价会更高。
《无聊的下午遇见了一个普通的纸皮箱》在内容和构图上,几个评委都认为跟外国绘本有雷同之处,我也不例外。作为家长,因为预算有限,所以在选购绘本时,多会注意得奖或名家的绘本,于是《无》就没有那么令人满意了,毕竟要靠模仿而超越大家是很难的事。不过,撇开以上因素不谈,我个人喜欢《无》胜于《小年兽》。“无聊”加上“普通”的书名,让读者产生阅读的欲望,想要一探究竟。然后图画非常精致,每一页都美得不行,能看出作者的绘画能力非常高,将来的创作值得期待。如果要在绘图上挑毛病,我会建议在建筑物上加一点“南洋风”,可能更加容易引起共鸣。总的来说,孩子是天生的玩家,此书“从小看大”,在纸皮箱上面大做文章,能够让家长有警醒之心,别小看孩子的想象力,还有就是别一昧购买昂贵的玩具给孩子。希望除了纸皮箱,路边的小枯叶、树枝、海边的石头、贝壳,都可以是玩具。
故事奖
非常巧合,这一届入围决赛的四份作品,是不同类型的取材,包含:寻找自我、歌颂母爱、颠覆传统和人生哲理。
《寻找爱好大冒险》是“寻找自我”的创作。这个故事能够捉住读者的心,希望小读者多接触、多尝试,不要宅在家里。当动物们一心一意要去寻找爱好时,却发现爱好就在身上。可惜文字太多、叙述太直白,少了让儿童探索的趣味,故事也不怎么“冒险”。书中还有不少对话,有的可以省略,或换个叙述方式,可能阅读起来不这么累。
《哈啰,魔法师》是“歌颂母爱”的作品。我们很容易购买到关于“母爱”的绘本,而以“母爱”为素材而得奖的绘本也不少。因此,《哈》在内容上面要显得不那么老掉牙,就有点难度了。想象一下,一位母亲坐下来为孩子阅读这本绘本,读到这一段——“她知道你总有一天不再需要她,即便如此,她也很少对你抱怨,不是吗?”,是否会有一点尴尬?我常听说“要做就不要怨”,现在的母亲,“传统角色”已经变得多样化了。所以如果换成父亲,阅读起来更加容易带入吧!
《我知道为什么为什么圣诞老公公不来我家》是“颠覆传统”的作品,读起来让人感到兴致勃勃。自古以来“圣诞老人”的形象太过标准和刻板,鲜红的大衣、雪白的胡子、慈爱的笑容、驮着大布袋等等。于是我可看到作者的用心刻画,一心一意,从头到尾去颠覆大家的想象。读完此书,我倒是很期待,也有“夏天版”的圣诞老人。可能请作者去装扮一下吧,让大家大开眼界,也乐一乐!
坦白说《看见风了》比较不适合幼儿园阶段的孩子。要创作“哲理性”的故事,原本就吃力不讨好。作者的勇气可嘉,可是这类题材,在本地的接受度比较小。如果在故事上不那么贪心,扩写不要太多,会不会更加容易让人读进心里?
个人感言
我是带着一颗“学习”和“回馈”的心,胆粗粗地写信应征“第二届李子平绘本创作奖”的决审评委。知道获选为“家长”代表,再加上许雪翠老师和郭史光宏老师都是评委时,心情加倍激动。如想象一样,决审会议当天,大家的讨论非常活跃,让我获益良多。感谢几位老师,他们的分享和点评非常精彩。谢谢大家!